中國網紅第一股如涵的上市進展有了新的進展。3月22日,如涵電商更新招股書,并公布發(fā)行區(qū)間為11 5美元到13 5美元,微博旗下附屬公司準備認
“中國網紅第一股”如涵的上市進展有了新的進展。3月22日,如涵電商更新招股書,并公布發(fā)行區(qū)間為11.5美元到13.5美元,微博旗下附屬公司準備認購1000萬美元A類普通股。如涵擬上市地點為美國納斯達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涵曾在2016年8月份登陸新三板,2018年4月份從新三板摘牌繼而轉戰(zhàn)美股,公司對此的解釋為:配合公司未來發(fā)展及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的需要。
從網紅經濟爆火的2016年到如今,原先通過一個頂級KOL(關鍵意見領袖KeyOpinionLeader)實現上億元帶貨量的盛況已經不復出現,如涵財報顯示,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電商業(yè)務的交易量在近三年增速持續(xù)放緩,而凈利潤虧損卻在增加。
在后網紅經濟時代,如何開拓新的業(yè)務以及持續(xù)拓展網紅主營業(yè)務成為如涵未來需要面臨的難題。
如涵擬赴美IPO
“網紅經濟”一詞從2015年進入大眾視線,2016年大量資本進入后,隨即把市場帶入熱潮。大金、左嬌嬌、林珊珊等一批帶貨能力強的網紅迅速崛起。
2016年正是國內網紅經濟發(fā)展的最高峰時期。彼時,阿里CEO張勇還對網紅經濟盛贊,并稱網紅是完全從草根中產的一群明星,他們完全依靠個體的影響聚集粉絲,產生了商業(yè)機會。
借著這波東風,當年網紅電商如涵控股如愿登陸新三板,最新的消息是公司準備赴美IPO。IPO前,創(chuàng)始人馮敏持股29.27%,為最大股東;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兼CEO孫雷持股14.59%;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沈超持股6.67%;網紅張大奕為第二大股東,持股為15%;賽富與阿里均持有8.56%股權。君聯(lián)資本持有8.54%股權,昆侖萬維是股東。
IPO后,馮敏持股為25.7%,擁有50.7%的投票權;孫雷持股12.8%,擁有26.4%的投票權;沈超持股為5.9%,擁有12.1%的投票權;張大奕持股13.5%,擁有2.7%的投票權;淘寶和君聯(lián)資本持股為7.5%,擁有1.5%的投票權。
在官網的公司介紹中,如涵控股定位是網紅孵化的搖籃,新零售品牌的合作伙伴。
在融資經歷中,如涵控股2014年獲得軟銀賽富A輪融資;2015年獲得聯(lián)想君聯(lián)資本數千萬元B輪融資;2016年獲得阿里巴巴3億元C輪融資;2016年8月份登陸新三板;2016年GMV超過10億元,估值31億元。
招股說明書顯示,如涵控股2017財年的總營收成本約為3.65億元,毛利2.12億元,運營虧損2182萬元,凈虧損4013.7萬元;2018財年,總營收成本6.43億元,毛利3.04億元,凈虧損8995萬元。
在2018年4月至12月,即美國2019財年的前三個季度,如涵的營收為8.56億元,同比增長14%;但同時,如涵凈利潤的虧損達到5750萬元,較去年同期增長120%。
后網紅經濟時代
網紅經濟經過兩三年發(fā)展已然進入冷靜期。
從大金、左嬌嬌等一些網紅淘寶店鋪的銷量可以看出,2018年她們“雙11”、“雙12”的銷量不僅沒有增長,有些品類甚至還出現了下滑。
當熱潮褪去,網紅店鋪的銷售額如何繼續(xù)增長,已經是擺在所有電商網紅孵化公司繞不過去的難題。
從業(yè)績上來看,電商業(yè)務依然是如涵最重要的收入來源。在2018年4月至12月這三個季度,電商業(yè)務收入占總收入的88.3%。2017年,電商業(yè)務占總收入的比例是96.9%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兩項業(yè)務的增速都在減緩。電商業(yè)務方面,在2018財年,如涵收入為9.125億元,同比增長59.4%;在2019財年的前三個季度(2018年4月-12月),如涵的收入為7.559億元,同比僅增長3.8%。
在KOL方面,如涵面臨兩個難題:第一,培養(yǎng)網紅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。在招股書中,如涵提到這些KOL的選拔率是千分之一,他們有一個接近100人的團隊負責網紅的選拔、培訓與服務工作,成本投入巨大;第二,不同平臺、特別是新平臺的頭部網紅很可能無法被培養(yǎng)出來,只能以較高的價格簽約,打壓了如涵一部分的想象空間。例如,在微博走紅的樸正義和在抖音走紅的溫婉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加入如涵。(記者 劉斯會)